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: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

发广告找微总 1000+人已得到帮助

提示:武威便民信息发布请加微信cairen0123,目前发布信息有公益援助优惠,全城最低价5元/天起,商业广告15元天起,即将恢复原价。

易地搬迁是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之一,成为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的贫困乡村摆脱贫困的最有效途径。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做为甘肃省的插花型贫困县,积极探索将部分最穷困的群众搬出山区,迁移到县城周围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乡镇,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丰富了易地搬迁的形式和内容。

一、背景情况

(一)红光新村村民搬迁前的基本情况。红光新村搬迁村民来自于永昌县马营沟村和毛家庄村的94户建档立卡户,其中马营沟村81户建档立卡户居住在永昌县新城子镇祁连山南部山坳,地处永肃公路两侧,距镇区10公里。山高坡陡、沟壑纵横,平均海拔2476米,气候冷凉,是典型的“两山夹一川”地形;毛家庄村六社13户建档立卡户居住在新城子镇祁连山南部山区,半农半牧。导致这两个地方贫困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是生产生活条件差。海拔高,气候冷凉,无霜期短,以种植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,收获期阴雨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,“靠天吃饭”的因素比较多,群众收入偏低,高寒病占比高,生活环境差。二是交通不便。自然村距离镇政府10公里,距离县城50公里,由于学生到县城上学和村民外出务工,村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,客车停运,群众出行很不方便。永昌县是甘肃省“插花型”贫困县,马营沟村是永昌县最偏远的贫困村庄。马营沟村81户278人和毛家庄村13户建档立卡户列入了易地搬迁计划,现已顺利完成了易地搬迁任务。

(二)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的原因。1983年“三西吊庄移民”扶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,开启了搬迁扶贫的先河。当年在“三西”建设中,马营沟村向新疆易地搬迁了部分村民,帮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。在脱贫攻坚行动中,政府动员条件较差的94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距离县城较近的红光新村,聚集产业、交通、土地、资金、项目优势,帮助他们“挪穷窝”“换穷业”,以崭新的面貌脱贫奔小康。通过易地搬迁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,同时也促进了迁出地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。

(三)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的政策环境。从2015年甘肃省实施《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》以来,“1+17”等配套措施密集出台,使易地搬迁工作具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。马营沟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适逢其时,在水、电、交通、网络、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社会救助、金融各项政策都指向精准扶贫这一共同目标的前提下,就有了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可能,就容易在新的搬迁点聚集起富民产业和文化教育产业。仅就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本身而言,省、市、县各级政府分别制定了易地搬迁支持计划实施方案。一是坚持规划引导,严格瞄准贫困对象确定搬迁规模,制定项目实施方案,科学谋划安置区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公共资源配置。二是创新安置模式,统筹保障性安居工程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、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,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,实现灵活搬迁。三是落实政策支持,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土地、金融、户籍管理、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,尤其是对项目资金的落实做出了统筹安排,确保了易地搬迁项目的顺利实施。四是加强建设管理,挂图作战、倒排工期,加强质量监管,严把招标采购关、施工工序关和竣工验收关,保质保量按期完工。

二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的主要做法

(一)资源整合。永昌县经过统筹规划,将国有土地红光园艺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,对搬迁的94户331人进行集中安置,回购了原有的红光园艺场1、2、3号住宅楼及安置区道路、电力、供热、供排水、卫生室、村委会等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进行维修改造。项目总投资2348.55万元,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64.8万元、专项建设基金165.5万元、地方政府债券322.39万元,政策性和开发性银行贷款1158.50元,县级财政配套资金342.36万元,群众自筹95.00万元。

(二)组织实施。一是精准确定搬迁对象。按照2015年建档立卡人口,逐户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发动,动员有搬迁意愿且未脱贫的建档立卡群众应搬尽搬。截至2019年12月底,已搬迁群众94户331人。二是有序推进项目建设。投资2342.85万元对回购的3栋住宅楼和配套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。投资2400万元建成了7万立方米蓄水池2座,建成9万立方米蓄水池1座、修建渠道2.4公里,维修机井4眼,同时还改造了部分生产输电线路和变压器,实施了高效节水田间配套工程和人饮工程。三是拆除旧房。由迁出地新城子镇镇政府与搬迁户签订《易地扶贫旧房拆除协议》,对旧房进行了拆除。除一院多户外,整户拆除的旧宅上根据祁连山生态保护政策种植了生态林。四是发展后续产业。在搬迁群众入驻后,引进了龙头企业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田园综合体项目,田园综合体集生态农业、现代养殖农业、科普教育、休闲观光、传统农耕展示与奶制品手工制作销售为一体,目前1.5万头规模的奶绵羊场已开工建设,建成后将给搬迁群众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。

三、成效评价

红光新村易地搬迁是插花型贫困县的县内易地扶贫搬迁项目,实施方案比较简便、政策减贫效果相对明显。搬迁的94户331人与搬迁前相比,一是改善了搬迁群众住房。原来住在山上,房屋破旧、取暖困难、患病率高,搬迁到离城较近的红光新村后,住上了楼房,实行统一供暖,饮水更加安全、用电更加方便、上学就医条件极大改善,生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。二是方便了搬迁群众交通。搬迁前到乡镇10公里,不通班车,到县城50公里,主要依靠打出租车或拼车,尤其对老年人的出行影响很大。搬迁到红光新村后,到县城8公里,公交车半小时一趟,十分方便。三是改善了搬迁安置点生产条件。搬迁群众在原居住地人均耕地在2.25—3亩之间,人均土地流转收入最高1000元。搬迁到红光新村后人均分配承包耕地达到4亩,土地流转收入人均1850元。原居住地是半农半牧村庄,祁连山禁牧后,收入渠道减少,农民增收更加困难,将最困难的那部分群众迁到条件较好的村庄,是脱贫一种有效办法。红光新村气候、土壤、水、电、路、网基础设施条件都比原居住地有优势,生产条件的改善,促进了搬迁群众发展致富产业。四是拓展了搬迁群众的致富渠道。在红光新村安置区3栋住宅楼屋顶(面积2130平方米),投资250万元,建设了装机容量3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,发电量全部上网销售,销售收入按一定比例在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分红,预计搬迁群众每年人均可分红500元左右。五是实施了农业产业助推发展。对搬迁群众采取农业产业到户资金帮扶措施,按“产业扶贫+入股分红”的方式,一户多人人均1.2万元、一户一人2万元标准把帮扶资金入股到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公司,按年9%比例享受保底分红,预计每年人均可分红1080元以上。六是劳务输出更加便利。经统计,搬迁群众中现有劳动力154人,目前在外务工的有86人,其余68人都在县城和红光新村就近的道路、渠道和农田进行务工,务工机会增多,找工作更加方便。七是引进了龙头企业带动发展。利用红光新村资源比较密集的优势,引进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,实行现代种植业、人工牧场和智能化奶绵羊场的高度融合,同时打造现代生态农业、现代养殖农业、科普教育、休闲观光、传统农耕展示及奶制品手工制作销售产业,带动红光新村快速发展。八是促进了迁出地生态修复工作。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,马营沟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是祁连山的生态修复工作重要组成部分,贫困群众的搬迁促进了祁连山禁牧和生态林建设。总之,易地搬迁后,搬迁群众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,仅土地流转、光伏发电分红、产业到户资金入股分红三项固定性收入人均即可达到3430元,2019年搬迁群众中除了大病未治愈的2户10人,其他均已达到脱贫标准,如期脱贫。

四、经验启示

武威便民加微cairen0123
关注微帮公众号
拼多多大额优惠券
微帮微博